由于秦以后的中国古代史,总是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存在,因此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理解的误区,认为既然国家权力无所不在,那么一个强大的政府就可以无所不能。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既然要依靠强大的政府管理一切事务,首先这个政府就需要掌握越来越大的权力,控制越来越多的资源,干预人们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那么,为了执行这些权力,运用这些资源,就需要雇用越来越多的官员,设置越来越多的机构,结果造成机构臃肿、权力寻租、腐败滋生、人民负担加重、办事效率低下。这其实就是政治权力的内卷化,也就是说国家掌握的资源越多,参与的事务也越多,但社会管理的效能反而降低了。 因此,要治理好中国,就必须调动社会的能动性。
权利的前提本质是权力,再权力失衡的情况下,法治往往成为泡影
刘瑜 《观念的水位》1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刘安 《淮南子》0

在最前面,我们曾经谈到,这场大辩论的产生,还有霍光、桑弘羊斗争争权的因素在其中。因此,这场辩论虽然没有大幅改变经济政策,在权力斗争上却是见了分晓。 经过这一场辩论,文学、贤良对经济政策的大肆批评,严重打击了桑弘羊的政治声望,辩论结东后,桑弘羊的地位已经陷入了霍光设计下的危险状态。 第二年,桑弘羊涉嫌参加一场政治叛变,就被处死了。可以说,霍光终于获得了胜利。 在桑弘羊死后,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事实上并没有改变,盐铁官卖制度照样施行,均输平准制度也继续存在,甚至桑弘羊生前提议在轮台田的政策,也在他死后由他的政敌霍光付诸实现。可以这么说,一直到王莽汉为止,整个西汉的经济政策都还笼罩在桑弘羊的阴影之下。
桓宽 《盐铁论》0

中国传统政治来说,能够近距离接触皇帝就是特权。这个特权其实有一个不是官职但又有很重分量的头衔:“御前行走”。比这个差一点的是“内廷行走”,再差一点的是“乾清门行走”。这几个“行走”在政治上的不同分量,就是根据距离皇帝的远近来区分的。南怀仁与康熙的接触已经超过了“御前行走”。
孙立天 《康熙的红票》0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关键词是“艺术”,从不可能中拯救可能的“艺术”。
刘瑜 《可能性的艺术》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