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片刻越来越多,近段时日逐渐发展到在淘宝上看到一块漂亮的小布头、喜欢的摆件、图片里柔软的旧沙发和装帧精致的英文书……很夸张,我都有为其流泪的冲动。也许因为常常是一个人,没有渠道和对象去使这种欢愉得到沟通分享,只好在里面产生化学反应,变成眼泪。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想起喜欢的食物,不再大街小巷地找,而是一遍遍做,直到满意为止。这个过程本身便使人醉心。尤其在经历遗忘和被遗忘、放逐和被放逐之后,摊开双手,让最后一些沙粒滑落,能捧住的只有食物。它掺杂了记忆,滋味复杂,简简单单的一碗豆汤饭,也成了怀旧的仪式。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洁白的纸,天真的心,世界怎样到来,白纸上就落下怎样的痕迹,不要有矜持,也不要有姿态,更不要被世俗的框框条条束缚了原本发达敏锐的感知能力。对未知事物保有惊诧和喜悦的能力,快乐时候就笑,痛的时候就哭,好了伤疤就忘掉疼。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爱和欲望也许都是很难控制的东西,但有的时候,我愿意为它找到更温和的方式,比如看一看,闻一闻,等一等,大可不必急着去要求。也许会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和软弱,但这大概是我所拥有的最好天赋,它使我一直很幸福。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1
家中大人提及我,总要夸赞几句:XX真是很乖,不像别的小孩总是出门就要这个要那个……不索要,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不知从哪里来的乖觉。因不想父母为难,更不想要了之后落空。这习惯影响到现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去开口索求,小到喜欢的物件,大到情感甚至生命,皆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1
当你熟知一个城市冬日的樱花和海鸥,早春的海棠和牡丹,熟知它的哪条巷子里有让人挤破头的臭豆腐米线……不,甚至拥堵的交通、脏乱的环境和始终跟不上趟的审美都会成为羁绊。所谓日久生情,其实都是绵里藏针,无形中销魂蚀骨,等到发现已经太迟了。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0
一同出发的旅伴渐渐走向不同的方向,她们浩浩荡荡走在大路,我沿小径徐徐往前,蓦然回首,发觉同伴不知何时早已散尽,我们曾经那样真切地参与过彼此的人生,然而逐渐变成彼此的旁观者,喜悦与悲伤都不再发生共鸣。
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1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1
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 一个社会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宣传教育,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 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道德实践。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1
年轻的时候,读过胡适之先生的一首诗:
略有几根白发,
心情微近中年。
既成过河卒子,
只有奋勇向前。
我不理解,适之先生的“过河卒子”从何而来。因此也没有过河卒子的感觉。但是,不管你是不是过河卒子,反正你必须奋勇向前。
略有几根白发,
心情微近中年。
既成过河卒子,
只有奋勇向前。
我不理解,适之先生的“过河卒子”从何而来。因此也没有过河卒子的感觉。但是,不管你是不是过河卒子,反正你必须奋勇向前。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1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0












句子抄安卓版
句子抄手机版
句子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