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轻抚着我的前额说:"好一个贤妻,要不要再做良母呢?" 我木头似的没有感觉,只想起件毫无趣味而不关紧要的事,对他说道:"我看厨房里的一块抹布已经坏了,最好把房里用的一块较好的抹布拿下去,把你的洗脚毛巾移作房间抹布用,再把我的手巾给你做洗脚布,我自己……"话来说完,他已经打个呵欠转身朝里卧,大家弄得兴趣都索然了。
兴趣可以用来打发青春时光,而专注是可以发财的。
刘同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0

在20多岁的时候,我开始感兴趣那些时代背景,从而进行了疯狂式阅读,后来我发现到了一定程度上,这些东西都是环环相扣的。经常没有时间消化,只是记住了。但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忽略掉文字本身,看那些被深藏起来的。
高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0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弗洛姆 《爱的艺术》0

人活在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让你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周国平 《内在的从容》0

如果你问一个人,什么会令他满足很多人会说很多千奇百怪的需求,但是最多的是要钱啊,要健康啊,要长寿啊,不能说百分之百,但是这个比例一定是大多数。但是真的那些就令他们满足吗肯定不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满足了,还会有新的需求。如果真是满足,就不会有更多需求了。你可以说那是对于需求的更高标准进化,但那还是一个借口罢了,不是理由。你很满足的吃饱了,吃的很撑,再好的食物你也不会有很大兴趣。你渴了,喝够了,喝的很满足很撑,你不会惦记再找别的东西继续灌下去了,因为,你满足了。
高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0

一个体力不支的人看着窗外,只见到树木的顶端,他默默吟叨着这些树木的名字:栗树,杨树,枫树;这些名字与生命本身一样美好。杨树高大挺拔,像运动员将手臂伸向篮天;或像烈焰腾空后凝固不动。杨树,同——杨树。如果把不朽与这个垂暮老人所看见的窗外的杨树相比,那么,所谓不朽只是荒唐可笑的幻影,是空话,是用扑蝴蝶的网套兜风。行将就木的老人对不朽毫无兴趣。
米兰·昆德拉 《不朽》0

我也算是一个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历史,也搞点佛教的义理。但是最使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论,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儿,特别是对地狱的描绘。这在正经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更是说得活灵活现。这是中印两国老百姓集中了他们从官儿们那里受到的折磨与酷刑,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类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谁听了地狱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发直竖呢?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0

雍正信佛决定了他如何看待传教士及他们的用处。雍正和康熙不一样,他对传教士讲的数学、天文等欧洲学术都没有兴趣,因而在他眼里,传教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一点是他和康熙在看待传教士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孙立天 《康熙的红票》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