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不是为了自我提升,而是出于好奇心和兴趣。最好的书就是让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书。 大量阅读可以提高阅读品味,然后你会自然地开始阅读更多理论、概念和非虚构类作品。
我是很久之后オ明白,我们家对艺术没什么兴趣,对基督教艺术更是如此。我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才第一次走进这座教堂。对于艺术的品味需要学习。我学习了。这是自我再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再教育几乎就是完全改变自己,只有完成它,我才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社会阶级一一才能远离我过去的一切。无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
迪迪埃·埃里蓬 《回归故里》0

乡绅精神是内心自主性的根源,那乡绅精神自靠什么维持?就是靠这种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兴趣。就像我们在温州聊松糕怎么做,鱼丸怎么揪,一步一步来,花那么多时间,这是过年全家在一起的集体劳动,也是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地方文化,老百姓在这里看到很多乐趣。
项飙 《把自己作为方法》0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喜欢以关怀的角度入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所谓爱情要素之一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们的眼光看待他人,而不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
弗洛姆 《爱的艺术》0

我脑子里只能想棋,只能思考棋子的运动,象棋的问题。有时候我醒过来,额上汗津津的,我发现,我甚至在睡梦中大概也在下意识地下棋,要是我梦见人,那么这些人也跟车、象一样地移动,也跳着马步或进或退。
茨威格 《象棋的故事》0

当父母给孩子设立一个固定性思维模式的理想目标时,他们其实是要求孩子符合一个聪明、有天赋的孩子的模型,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价值。他们没有留给孩子犯错的空间,也没有留给孩子展现自我个性的空间——孩子自己的兴趣、性格、欲望和价值受到了压抑。但这往往会使孩子拒绝接受,并且开始叛逆。
卡罗尔·德韦克 《终身成长》0

我不再为任何事战斗了,除了为自己。我唯一感兴趣的目标就是自己。
迈克尔·柯蒂兹 《卡萨布兰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