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锐简介
1.“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人们确实可以以这种想法来生活,这也非常有意义,但这不是真正的向死而在。存在主义所说的“向死”是一种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种理智的游戏,是一个健康的人用一种思想实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和一个癌症患者知道自己只有半年甚至半个月的生存期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正的向死而在是真切地知道,在一个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时间维度内,生命即将结束。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必然性,是一种身体要离你而去的必然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宇宙的残酷。这种残酷和个体没关系,你没做错什么事,但身体就是要离你而去,你认为的你实际上只是借用身体而存在的。当身体离你而去的时候,你将不再存在。
2.一个人应该学会孤独,在心灵深处保守一片孤独的天地,默默耕耘自己的思想, 冷静但热情地看待这个世界—一 不带任何幻想和猜想,同时又非常积极地去活。
3.病后自画像则伴随着符号的退场一身体不再是一种符号,而只是身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它向我们呈现出人赤裸裸的脆弱性,呈现出一种悲凉、一种失落,让我们产生共鸣,通过这种生理状态来揭示一种普遍的困境、命运的波折。实际上,人类身体的创造性是非常强的。
4.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设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小男孩走进他的卧室,尽管满屋子都是玩具,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无聊之中他随便拿起一辆玩具车。在小男孩正要放下这辆车去拿另一个玩具时,他妹妹走了进来。妹妹看见哥哥手中的车,就向他索要,但是哥哥不愿意给她,于是两个人发生口角,甚至起了冲突。 这就是基拉尔设想的一个前瞻场景。
5.很多人觉得人到中年后时间变得“”弹指一挥间”,就是因为中年人的生活内容相对枯燥。而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很长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信仰和挑战。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简介
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都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更多)
标签:#朱锐简介#朱锐介绍#朱锐资料


句子抄安卓版
句子抄手机版
句子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