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锐简介

    朱锐,1968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198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分析哲学家陈启伟先生。1991年留校任教。1992年赴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攻读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师从著名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家Radu Bogdan。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德克萨斯州立大学(Texas State University)哲学系。于2002年加盟森林湖学院(Lake Forest College)哲学系与神经学系,并于2016年受聘终身教授。2018年回国,入职深圳大学哲学系担任特聘教授。2020年8月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担任“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首席专家,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哲学系担任客座教授。编有《什么是洞见——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对话实录》,著有《知觉、心灵与艺术》,译著《词与物》、《个体的价值与命运》(合译)。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日下午13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
    朱锐个人介绍
    年代: 近现代
    主要职业:作家
    查阅次数:10

    1.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设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小男孩走进他的卧室,尽管满屋子都是玩具,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无聊之中他随便拿起一辆玩具车。在小男孩正要放下这辆车去拿另一个玩具时,他妹妹走了进来。妹妹看见哥哥手中的车,就向他索要,但是哥哥不愿意给她,于是两个人发生口角,甚至起了冲突。 这就是基拉尔设想的一个前瞻场景。

    2.病后自画像则伴随着符号的退场一身体不再是一种符号,而只是身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它向我们呈现出人赤裸裸的脆弱性,呈现出一种悲凉、一种失落,让我们产生共鸣,通过这种生理状态来揭示一种普遍的困境、命运的波折。实际上,人类身体的创造性是非常强的。

    3.很多人觉得人到中年后时间变得“”弹指一挥间”,就是因为中年人的生活内容相对枯燥。而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很长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信仰和挑战。

    4.我觉得生者对亲人的离开感到悲痛是很正常的,悲痛持续也很正常,但是如果因此陷入无休止的悲痛,让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被悲痛笼罩、控制,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从个体角度来看,或许我的生命重于泰山,而从更大的格局来讲,我的生命虽不能说是轻如鸿毛,但它是世界轮回的一部分。既要小,又不能忘记大;既理解了大,也不要藐视小的意义。因为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每一份普通的情感都是珍贵的、值得去珍视、值得去关怀的。

    5.在这样大的场景中,平凡才是终极真理、个人生命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关注自己的意识,关注意识内容的修缮,让自已纯洁地感受世界。大家要相信自己的渺小不是卑微,因为恰恰是渺小的个人能凭借心中的道德律,媲美浩瀚的星空。我想这才是小大之辩的至理。庄子、薛定谔及暗淡蓝点,指向的可能都是这个道理。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简介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简介
      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都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更多)

    标签:#朱锐简介#朱锐介绍#朱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