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简介
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
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都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
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 30 余年的思考。
从大学教室到安宁病房,他将最后的时间转为生命的渡口,用哲学的理念和生命的实践阐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死亡的积极性的理解,从古希腊“练习死亡”的哲辩到庄子“大化流行”的生死观,从存在主义困境到爱的终极释义,希望给予读者一个多元的生命视角,重新理解生命、理解生活、理解自己,用哲学和艺术的态度来直面生活中的终极挑战。
·叶檀推荐:大家要相信自己的渺小,不是卑微,因为恰恰是渺小的个人能凭借心中的道德律媲美浩瀚的星空。我们可以不追求外物的目的性,以一种纯粹的方式生活,即使未来是不可知的,即使生命的个体处于痛苦的死亡过程当中,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依然可以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可以永生,有可能生命只是变换了一种形式,成为石头的原子,变成了护花的春泥。能跟如此高广的思想对话是一种幸运,这是生命中极致的美。
·新华社、《人民日报》深度报道,百万网友含泪追更。
·不妨像老友重逢一样,听这位哲学家谈谈。人生最后十场对话,直击生命深处的豁达。不过未经审视的人生,在风刮雨淋的世界,做渺小但大写的人。
1.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设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小男孩走进他的卧室,尽管满屋子都是玩具,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无聊之中他随便拿起一辆玩具车。在小男孩正要放下这辆车去拿另一个玩具时,他妹妹走了进来。妹妹看见哥哥手中的车,就向他索要,但是哥哥不愿意给她,于是两个人发生口角,甚至起了冲突。 这就是基拉尔设想的一个前瞻场景。
2.病后自画像则伴随着符号的退场一身体不再是一种符号,而只是身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它向我们呈现出人赤裸裸的脆弱性,呈现出一种悲凉、一种失落,让我们产生共鸣,通过这种生理状态来揭示一种普遍的困境、命运的波折。实际上,人类身体的创造性是非常强的。
3.很多人觉得人到中年后时间变得“”弹指一挥间”,就是因为中年人的生活内容相对枯燥。而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很长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信仰和挑战。
4.我觉得生者对亲人的离开感到悲痛是很正常的,悲痛持续也很正常,但是如果因此陷入无休止的悲痛,让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被悲痛笼罩、控制,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从个体角度来看,或许我的生命重于泰山,而从更大的格局来讲,我的生命虽不能说是轻如鸿毛,但它是世界轮回的一部分。既要小,又不能忘记大;既理解了大,也不要藐视小的意义。因为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每一份普通的情感都是珍贵的、值得去珍视、值得去关怀的。
5.在这样大的场景中,平凡才是终极真理、个人生命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关注自己的意识,关注意识内容的修缮,让自已纯洁地感受世界。大家要相信自己的渺小不是卑微,因为恰恰是渺小的个人能凭借心中的道德律,媲美浩瀚的星空。我想这才是小大之辩的至理。庄子、薛定谔及暗淡蓝点,指向的可能都是这个道理。
标签:#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简介#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