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今河北邯郸)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此外还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代表作品《荀子》,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著名的注释有唐杨倞的《荀子注》和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唐代杨倞曾为《荀子》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

      荀子作品一览:《荀子》、《劝学第一》、《修身第二》、《不苟第三》、《荣辱第四》、《非相第五》、《非十二子第六》、《仲尼第七》、《儒效第八》、《王制第九》、《富国第十》、《王霸第十一》、《君道第十二》、《臣道第十三》、《致士第十四》、《议兵第十五》、《强国第十六》、《天论第十七》、《正论第十八》、《礼论第十九》、《乐论第二十》、《解蔽第二十一》、《正名第二十二》、《性恶第二十三》、《君子第二十四》、《成相第二十五》、《赋第二十六》、《大略第二十七》、《宥坐第二十八》、《子道第二十九》、《法行第三十》、《哀公第三十一》、《尧问第三十二》。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荀况个人介绍
    年代: 先秦
    主要职业:哲学家
    查阅次数:492

    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2.学无止境。

    3.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4.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5.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 《荀子》简介

      荀子简介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更多)

    标签:#荀况简介#荀况介绍#荀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