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简介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到顶尖科学家的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北极星”,并最终走进科学的殿堂。
当李飞飞和家人努力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不断开启新的科学征程,并确立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学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时刻的关键细节。同时,李飞飞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是最技术性的学术研究也需要激情,更加表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可以激发无尽的科技创新。
1.要解开视觉之谜,并不仅仅是理解“人类如何看见事物”这么简单。视觉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关于颜色或形状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在更大级别上进行数字运算的问题。视觉研究是对人类认知中一个核心现象的探索。视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身份和独特性的基础,无论是在生物学上、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在文化层面。研究视觉是通往我们体验最基础层面的旅程。很多时候,“所见即所知”,因此,了解我们如何看见,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2.乐观的结果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未来可能是光明的,但不能守株待兔,前行之路尚不明确,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3.更具冲击力的是学生的行动方式。在中国,学生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在课间也比较安静。而在美国,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便从一个教室蜂拥而出,大呼小叫着奔向下一个教室,青春期的活力如山洪般暴发,其中的紧迫感让我不知所措。 最后就是这里的人本身。美国孩子似乎普遍比较吵闹粗暴,对老师似乎也缺乏尊重。虽然听不懂美国学生跟老师在说什么,但我从来没见过谁会跟老师那样说话。最让我惊讶的是,不拘礼节似乎是双向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常常是对抗性的,但也充满了俏皮和温暖。在这原本令我生畏的第一天,我立刻确定了一件事:我会喜欢美国的老师。
4.科学的追求可能是循序渐进的,但其突破却是由突如其来的巨变推动的,而这样巨变的引发者,不是某一个孤军奋战、雄心勃勃的天才,而是很多人的贡献被幸运之手汇聚在一起。
5.“飞飞,你有没有想过怎么跟色盲解释颜色是什么?怎么用语言来表达‘看到红色’ 这种体验?”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我们非常熟悉颜色,但似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颜色,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只能说到颜色。当我说‘蓝色’或‘红色'时,你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但这只是因为你已经见过这些颜色。我的话只是唤起了你的回忆,并没有传递新的信息。” 他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所以,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的人类完全理解了视觉的工作原理,那么你觉得他们能掌握用第一原理来描述红色的能力吗?”
标签:#我看见的世界简介#我看见的世界内容介绍